在肿瘤中的意义(2)
3 IER3在不同肿瘤中的意义
在不同的肿瘤中IER3的表达程度并不相同,也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有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对上皮性卵巢癌和良性肿瘤进行检测发现,IER3的表达与FIGO分期和病理分级存在负相关,在卵巢上皮性组织恶变的过程中,IER3的表达逐渐较少[18]。同时,用TUNEL法对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发现细胞的凋亡也随之减少。发现卵巢癌中IER3高表达组中凋亡指数相对较高。这表明了IER3的表达与凋亡指数有正相关,提示IER3使得细胞凋亡活性增强从而对卵巢癌的肿瘤产生抑制作用。IER3表达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阴性表达组。同样,在对胰腺癌的研究中也发现IER3阳性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比阴性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IER3表达降低与胰腺肿瘤对邻近动脉和浆膜的局部侵袭相关[19]。IER3可能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凋亡,IER3的缺失可能导致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Steensma等人[20]研究显示在超过60%的MDS患者中IER3的表达被解除。在MDS的早期阶段,IER3表达减弱与骨髓细胞高凋亡率同时存在。当疾病进展到AML时,IER3在高水平上调,同时骨髓细胞凋亡率降低,这与IER3在疾病中的抗凋亡作用是符合的[21]。有研究表明,浸润性乳腺癌中IER3的表达是浸润前肿瘤或健康组织的三到四倍[22]。浸润性导管癌中IF1的表达也增加,也许IF1和IER3之间的平衡参与了浸润性乳腺癌有氧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比例的调节。增加IF1的表达可以导致更多的ROS形成,从而增强NF-κB的激活[23,24]。NF-κB的激活进而激活了IER3的表达,进而促进If1的降解,从而将If1的表达控制在一定的阈值。确实,癌细胞同时使用氧化磷酸化和有氧糖酵解,与正常细胞相比后者的比例更高[25]。了解癌细胞中氧化磷酸化和有氧糖酵解是如何改变的,对于癌症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几个人乳腺细胞系也被研究,以阐明IER3促进乳腺肿瘤发生的机制。同源盒A1(Homeobox A1,HOXA1)是一种转录因子,在哺乳动物组织的正常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正常组织中很难检测到它的表达,但在人类乳腺肿瘤中却清晰可见[26]。IER3在永生化人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中的过表达导致体内腺泡形态发生异常和致癌转化[27]。基因芯片分析显示,转染HOXA1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中IER3的表达显著增加,IER3可抵抗细胞凋亡,并直接参与乳腺肿瘤的发生。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癌前异常隐窝形成(ACF)、浸润前癌和恶性肿瘤。ACF进一步分为增生型(低危)和异型(高危)两类,但常规免疫组化很难区分这两类病变。有研究证实IER3的高水平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低风险之间存在关联。与邻近的正常结肠隐窝相比,肿瘤隐窝的IER3免疫组织学染色明显减弱[28]。Segditsas等人在IER3敲除小鼠上的研究结果显示IER3表达增加与结肠腺癌相关。APC或大肠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与人类和小鼠的结直肠癌有关。基因芯片分析和qRT-PCR结果显示,IER在人或鼠结肠腺瘤中的表达分别增加了2倍或10倍以上[29]。研究表明,IER3在结直肠癌的不同亚型或不同阶段可能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
4 总结与展望
IER3不仅在肿瘤和正常细胞中表达不同,而且在不同疾病阶段的同一肿瘤中的表达也不同。它的阳性表达可能预示着乳腺癌、骨髓瘤的病变向转移型转化,反之,IER3的表达缺失可能是卵巢癌的不良指标。在分析的癌症中,IER3在监测卵巢癌从良性到恶性阶段的进展方面显示出希望。我们对这些癌症还没有很好的答案。从这些癌症中收集的有争议的数据可能与IER3既是促凋亡加速器又是抗凋亡加速器有关。IER3可以被各种环境线索快速而短暂地诱导,使我们能够评估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动态癌症反应,这在监测癌症进展方面可能非常有用。IER3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效应可能与周围正常细胞截然不同。IER3的这些独特属性使其成为一个潜在有用的生物标记物,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基因联合使用,都能预测癌症预后。IER3在癌细胞和周围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独特的功能为肿瘤表达IER3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抗癌策略的重要途径。例如,大多数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由于晚期疾病局部侵犯附近器官和/或远处转移,无法接受根治性肿瘤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重要选择。不幸的是,肿瘤细胞通常对放射或化疗有抵抗力。IER3在HeLa细胞中的过表达增强了其对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的敏感性[8],IER3的过表达也使人胶质瘤细胞系对辐射诱导的凋亡敏感[30]。因此,IER3基因可能是提高放化疗疗效的候选基因。
文章来源:《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网址: http://www.zgzlswzlzz.cn/qikandaodu/2021/0707/658.html
上一篇:全股骨置换在保肢重建中的应用
下一篇:线粒体氧化应激与肿瘤的研究进展